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东莞文艺论见⑤|东莞制造与东莞摄影:李志良

2023年12月17日 15:38 0人参与  0条评论

2023年1月30日,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动起来、干起来,聚焦制造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东莞迅速由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强市,成为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摄影家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和灵魂工程师。东莞摄影家是东莞巨变的记录者、见证者与书写者。伴随着制造强市的整体推进,是东莞摄影家的整体崛起,他们以东莞制造为题材的系列作品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这不仅是一种流派或群体意义上的文学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东莞制造业题材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东莞醒目的城市文化符号。

7月17日,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东莞文艺论见系列活动之“东莞制造与东莞摄影”评论会在市文联举办,现场邀请了东莞市10位评论家分别对5位摄影家作品进行了评论。

广东东莞长安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东莞首席代表处主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摄协民俗摄影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摄协大画幅摄影委员会主任,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主席、福建省华光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艺术总监,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获得者,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出版著作

主编《中国风景四十年》大型摄影画册;主编国内第一本镇域摄影志《长安摄影志》;主编《梁惠湘影像志》、《扬子江影像志》、《顾棣影像志》等个人摄影志。

作品展览

《东莞制造·牵引线》个人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展出;作品《国之重器》、《芯片内部结构(2018年)》入选“我们的中国梦——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摄影大展;《东莞制造》系列参展第27届PhotoLA摄影博览会;《东莞制造》系列参展ShanghaiPHOTOFAIRS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制造》专题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东江湖摄影艺术馆、上海浦东文化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理国际影会;《秩序的美·李志良个展暨作品IP授权签约仪式》在北京艺米空间举办;《朗姆味道的影像》主题展在第二届深圳国际摄影周主题展展出;作品《对话》参加《中国名家百人百幅》全国巡展;《东莞制造》作品参加《影像见证4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发现长安之美》在台北市华山六合院举行

摄影组织

参与策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摄影大展、中外摄影名家看长安、东莞制造摄影工作坊等;2006年,参与策划《农民镜头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长安》赴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摄影展,同年应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日中文化经济交流委员会邀请赴日本东京展出;2007年,组织推动长安成功创建广东省首个“广东摄影之乡”;2007至2019年,推动长安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签约,由长安镇连续六届承办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2009年,组织推动长安镇成功创建中国第一个镇级“中国摄影之乡”;2013年,组织筹建长安影像中心,并与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画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至2019年,连续六年策划举办以“风景”为核心的“中国•长安摄影周”

摄影荣誉

2014年成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作品版权鉴证第一人;2016年,策划“东莞现代制造摄影工作坊”;2017年《东莞制造》个展参加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展出,并获得最佳摄影师提名奖;2018年,被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东莞文艺名家”;2019年,获得东莞市文广旅体局评为东莞市文艺名家推广计划摄影名家;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艺术类组照参加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评委会推荐作品;2020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2021年,东莞市文广新局授予“东莞(东城)摄影创作基地”;2021年,荣获广东省第四届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

李志良作品(节选)

相关评论

影像的城市与城市的影像

——李志良制造业城市影像志观察

/田根胜/

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影像城市一般是指通过复杂的影像系统处理与互联网关联来实现现实城市形象的完美展示,为公众服务带来富信息、可视化、可标注与可挖掘的真图实景的地图服务。本文所讲的“影像的城市”是通过系列影像展现城市的历史变迁,揭示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内蕴,具有城市影像志与图像档案馆的功能,其杰出代表是李志良制造业城市摄影系列。

摄影家李志良在40余年影像探索中,深入生活,独辟蹊径,以强烈的责任心与深沉的使命感,打造出“东莞制造”的摄影系列专题。其作品以文献性与艺术性的理念,在极致高度的视觉艺术形态中,蕴藏着对于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产业升级的憧憬,以及用影像“为我们崭新的时代立传”使命担当。

一、“影像的城市”

文学之于城市,有文学的上海,文学的北京,即所谓“海派文学”“京派文学”,而且,关于京派海派之争持续近两个世纪,这种争论对各自城市的文化形塑产生重大影响。其实,与文字相比,影像艺术则更为直观,也更具说服力。因此,有影像的上海、影像的北京是不足为奇的。那么,可不可以有“影像的东莞”呢?答案是可以的。

与文学的城市一样,称得上“影像的城市”也须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城市汇集、容纳各类人才,具备区域文化中心的凝聚力;二是具有作为文化中心的传播功能与辐射力;三是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

东莞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城市,是一个充满魅惑力的城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今天我推断深圳一带将会超越上海,我肯定地推断深圳将会超越硅谷,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东莞不是一个普通工业区,不是温州那样专于小商品,不是苏州工业园那样名牌满布,不是阳江那样专于一两项行业。东莞是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当然,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每一代人对待城市的感情十分不同。李志良等一大批摄影家以影像记录东莞的昨天、今天,其实,蕴含着一种以家事见证城事,以旧物揭示历史的意味的。在若干年后,我们再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时候,相信后来人不是要做作者的寻访与旧地重游,而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对话,这也许就是李志良“制造业城市影像”的城市史的价值体现。

诚然,我们完全不怀疑李志良的40余年追踪东莞制造之于“影像的城市”的重大意义,但还有必要对整个城市的影像创作与发展轨迹与创作实绩进行一次总检阅,有必要对自身影像发展历程进行历史定位与有序型塑,通过眼光独到的历史考察,来获取东莞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深度,并为这座城市乃至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搭建对话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从影像的入口去审视、衡量、证明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应该成为制造业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起点,也应成为高度,或者是一种文化理想,应成为这座年轻城市关切影像发展、重视文化修饰的重要依托。这里有几个认知维度是需要确知:

一是文化语境。就城市而言,东莞是中国经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晴雨表,是中国最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制造业之都,也是无数追梦者不约而同的生存驿站和理想归宿。它是拓荒者,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与时代精神集中展示地。其社会形态是移民为主体,文化多元多态,开放与融合、竞争与包容并存。随着风格社会的成长,人们越来越重视品味、美感与体验。因此,城市发展中美学经济、设计思维等已然成为关键词。因此,秉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打造具有人文吸引力、对年轻劳动者友好、方便宜居的新一代都市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文化定位。“影像的城市”如何发生,创造与创作流派的丰富性如何表现,影像表达的优越性、审美视角的独特性如何体现,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审视、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透过创作的肌理,去看取精神文化的深度与文化多姿多彩,这一方面,我们在李志良的杰出创作中得到映证。当然,东莞“影像的城市”的建构要具有身份认同的合法性,既需要自认,也需要他认,我们今天的学术探讨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三是文化机制。从世界工业摄影经典范例而言,如美国摄影师查尔斯·谢尔(CharlesSheeler)以其对工业景观与机械化过程的独特诠释而闻名,他的《上层结构》《巴西子公司》等,通过几何线条与明暗对比,展现工业建筑和机械的现代美感。奥地利摄影师菲利普-吉法德(PhilippeG.Halsman)以工业主题的肖像摄影闻名,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杰奎琳·肯尼迪》则展现工业领域的科学家和领导人的形象与个性。爱尔兰摄影师安东尼·豪尔(AnthonyHaughey)的作品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其中包括工业遗产与城市转型,他的系列作品《搬运》《工地》等,记录了工业衰退和城市重建的过程。其实,每个摄影师与系列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为我们展现了工业世界的多样性与艺术性。而且,从艺术史视野出发,如何发掘影像与城市互动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人的心理、情感与精神遭际,并延伸至对身份认同和城市发展问题。这方面,李志良的《东莞制造》《牵引线》都予以深刻地揭示与展现。

二、“城市的影像”

“城市的影像”是看得见的城市。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的评语是:“工业题材繁杂厚重,专业性强,众多摄影家视为畏途。李志良得天时地利之便,在影像的表达中,诗意的浪漫与工业的严谨浑然一体,科技信息的切入和政策方向的解读共写华章。人文情怀隐于其中,满怀激情地描绘出时代精神的长卷。摄影家李志良在对于工业形象的特征归纳与升华之中,寻求个人的观念思考与时代进程的坐标点,摄影艺术语言的追求与公众审美价值的切入点。”李志良对东莞制造业发展情有独钟,4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记录具体而细微,轻盈而充实,是一座用镜头讲述城市变迁的影像宝库。

“城市的影像”要有表达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像杭州的“电商之都”、成都的“休闲之都”、重庆的“魔幻城市”、长沙的“网红城市”等。如今,东莞已成为国际制造名城,其城市文化内核是以标准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为主导的制造文化。因此,新时代如何认识东莞是个文化现实问题,如何表达东莞是个文化技术问题,如何发展东莞是个文化战略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到来,如何围绕东莞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元素——制造文化展开文化形塑,是东莞文化发展的新课题。东莞作为世界制造业城市,李志良有众多代表性影像展示了其制造业的景象和特色,其中包括工业园区景观、工人劳动场景、制造过程和工艺、工人肖像、工业遗产和转型等,这些影像共同展示了东莞作为世界制造业城市的工业景象、劳动者群像以及制造过程的现代化、智能化,它们记录了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展现了制造业在东莞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城市的影像”是影像与城市的对话。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影像要和城市形成对话,带领我们去探寻城市的灵魂、气质、神韵。正如北大中文系李杨教授所说,在一般的城市影像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地标、摩天大楼,或是历史的遗迹,但构成城市的,其实还有欲望、恐惧、创伤、记忆、怀旧和感伤,只是这些元素被幽灵化了。影像是我们洞见城市真相的通道,通过影像将他们打捞出来,即对城市的探秘。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感受到摄影基调的质感,而非普通的浏览,这也是李志良众多摄影作品带给我们的兴味与启示。城市的气质,其实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身上那屡烟火气。李志良的诸多摄影善于捕捉在生活中即时呈现的人物细节,通过人物去展示城市的精神气象。同时,摄影要求极高的艺术,要有画面质感,追求拍摄的精美程度,以展现城市空间美好的人文风情,也体现李志良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

“城市的影像”人是主体。一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东莞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中,其人口年龄长期保持在全国最年轻的城市行列,东莞城市文化的重要色调——青春元素。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东莞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比全省(12.35%)低6.88%,比全国(18.70%)低13.23%,充分反映出东莞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如果从城市老龄化的忧虑,以及未来城市文化的青年性、时尚型、前沿性考量,青年人才的吸纳、输入与储备必不可少,这也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新途径与城市的国际化竞争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文化城市、青春城市、未来城市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人的追求与创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无数怀揣梦想的劳动者,每一滴汗水,都将滋润脚下的沃野,敢于闯海的弄潮儿,每一次征程,都化作动人的赞歌。你看见了曾经以‘世界工厂’闻名中外,而今又以文化名城享誉全球的东莞,但你没有看见,辉煌背后,是无数双如森林般举起的手。正是那一针一线的补缝,一刀一刻的雕琢,一生只专注做一事的执着,才铸就了东莞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这是一个城市不该遗忘的记忆,也是一代人弥足珍贵的光影!”(东莞的制造梦:李志良)

“城市的影像”是品质与美学的展现。如今,城市竞争力与优势不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品质的优劣:即产品性质、人力素质、生活品质、环境特质。经济社会转型本质上是文化转型。从李志良的影像叙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三方面气象:一是优品呈现,体现魅力经济。文化科技与东莞制造优势结合,塑造魅力经济。为社会层面输出地方再造(社区更新、绿色社区);为文化层面输出优质产品;为生态层面输出绿色资源禀赋。二是呈现社区更新,展示风格社会。大力弘扬与优秀文化,发挥多元社群的特色,塑造东莞城市品牌与特质。为社会层面输出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为文化层面输出文化的多元体验,为生态层面输出民众的文化广泛参与。三是倡导绿色理念,展现美感生活。美感生活的发展核心是生活鉴赏力,以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为目的。为经济层面输出品味能力与绿色理念;为社会层面输出集体认同;为生态层面输出文化观光旅游。

三、结语

影像与城市建立联系并重新赋予其意义是李志良作品的核心主题,他自己就明确表示:“东莞制造”是我们摄影人服务东莞的自选动作,也是一个机会,就是为“东莞制造”存留一部具有文献性、艺术性和学术性的影像档案。通过这种全新的视觉机制,我们能领略到东莞制造业的独特魅力,也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底色与气质。

诗意的工业摄影

——李志良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欣赏

/谭军波/

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李志良是东莞摄影界的标杆人物。2021年12月20日,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此奖为行业最高奖,类似电影界的“金鸡奖”,且两年只评20人,获此殊荣填补了东莞空白,足见其专业实力。

2022年3月16日,“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名单揭晓,李志良成为入围10人之一,此为东莞唯一获评的艺术家,亦为广东史上首位得此殊荣的摄影人。

东莞摄影人一贯低调,低调是把双刃剑,对于东莞正能量的形象传播不利。如果我们各行各业都有类似李志良式的标志性人物与抗鼎之作诞生,“文化强市”自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有文化强市一定有文化名人,恰似大学不在乎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没有大师。

作为东莞摄影界的领头羊,李志良主席选择“工业摄影”为方向特别正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家们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东莞是“世界制造工厂”,诞生了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如今已从原来承接简单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东莞制造”,升级为创新科技主导的智能制造,东莞正向智造业名城迈进。文艺家理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深入身边火热的生活,拥抱自己的伟大的城市,观察时代之变的惊喜,从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东莞作为工业城市,没有理由出不了好的工业摄影!东莞的摄影师应该通过镜头留下中国工业迅猛发展的印迹!

当然与风景人物摄影相比,工业摄影难度大,许多摄影师视为畏途。

其拍摄主体为企业、工厂、工地、机器、工人等,杂乱无章的环境,循规蹈矩的工作,简单重复的生活,冷漠运转的机车,灰头土脸的人群,天生缺乏养眼的元素,要拍得艺术拍得美丽拍出深度拍出味道,需非常之人下非常之功。

况且工厂乃生产之地、劳作之所,甚至保密之处,不希望外来干扰,不欢迎来客添乱,怕影响工作,影响效率,更不需要宣传与推广,不需要艺术家的创作添彩。反而需要关系,需要门路,才能进得去待得长。这为摄影师带来极大的阻力。

李志良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与阻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李志良获得金像奖的“东莞制造”组图,堪称“工业摄影”惊艳之作。摄影家深入众人鲜见的智能智造企业,以高超的技艺表现制造的魅力,呈现的线条之美、色彩之美、图形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令我们叹为观止。

金像奖获奖评语十分到位—-

李志良得天时地利之便,深入生活,独辟蹊径,在影像的表达中,诗意的浪漫与工业的严谨浑然一体,科技信息的切入和政策方向的解读共写华章。人文情怀隐于其中,满怀激情地描绘出时代精神的长卷。其为大器,卓尔不群。匠心独运,时代经典。

在我看来,诗意的表达为其独特的风格。李志良镜头里我们看不到冰冷、灰暗、单调、繁杂等气象,而被阳光明媚、绚丽多彩、线条流畅、造型优雅、欢乐气氛、知识丰盈等气质所替代。诗情画意氤氲缭绕,美仑美奂。

此为诗意摄影的特点:独特的意境,不同的角度,特有的方式,不一样的画境。

我们感叹艺术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着南方绅士独有的心腻情境,有着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欢欣,加上深厚的专业功力,才能让诗情画意无处不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摄影亦为作者内心的映像与外化,此为艺术的本质。

李志良一定是心中有阳光,梦想在前方的艺术家,他深深地热爱着自己国家,自己生活的城市。他把深情与热爱通过镜头表达与渲泄,他倾尽一切技能与努力,歌唱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进程,抒发对新时代新征程的美好祝愿!


来源:东莞摄影    编辑:关键词: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